AT銅尖避雷針
1、產口特點:
☆具有傳統避雷針的吸引雷電和疏導入地的特長,又能使入雷電流迅速導入大地。
☆造型美觀。
☆安裝維護方便,牢固可靠。
2、型號
單針(A型)和多針(B型)
3、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
用避雷針防范直擊雷的避雷方式出現得最早,在使用中積累了大量統計資料,有較豐富的使用經驗,又有多年的實驗室模擬研究,收集了大量資料,這對正確確定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但是調查統計資料會受地理條件、時間等的限制;模擬試驗統計資料也受到設備、技術條件等的限制,條件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完全相同。目前世界各國關于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機公式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大體上有如下幾種計算方法:
①折線法,即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為一折線圓錐體。
②曲線法,即多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為一曲線錐體。
③日本建筑物防雷規程規定,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以避雷針的針尖為頂點作一俯角的角度來確定,如有爆炸危險的建筑物用45°角,對一般建筑物采用60°角。由于用角度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實質上保護范圍為一直線圓錐體,我們把它叫做直線法。自1983年起,我國正式制定了自己的防雷規范GB157-83。規范中關于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是在各國長期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采用廣西大學提出的“改進折線法”。以上各種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避雷針越高,保護范圍越寬。但是長期的實踐證明這一理論與實際不完全符合,如高層建筑物,即使其頂層裝上了理論上足夠覆蓋范圍的避雷針,但在頂層樓以下的樓層也經常會遇到側擊雷的襲擊;例如莫斯科537m高的電視塔,位于北緯55°45′,東經37°40′,在四個半雷暴季節中,遭到143次雷擊,即每年32次。在一次雷暴中,最多遭12次雷擊。除了塔本身吸引閃電外,似乎1KM范圍內的對地閃擊比1-3K距離外的對地閃擊要多,這表明塔體具有“負保護效果”。由此可見,以往各種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都存在缺陷,經過防雷科學工作者們的努力,創造了“滾球法避雷針保護范圍計算法”。“滾球法”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推薦的接閃器保護范圍計算方法之一;已被世界上一些國家作為國家防雷規范采用,我國建筑物防雷規范GB50057-94也采納“滾球隊法”作接閃器保護范圍計算的方法。所謂“滾球法”是指以某一定半徑的球體,在裝有接閃器的建筑物上滾過,滾球被建筑物上所裝的接閃器撐起,這時球體的弧與建筑物之間的范圍,便是該接閃器避雷范圍。裝有同樣接閃器的同一座建筑物,使用不同半徑的滾球,保護范圍也不同。按我國規范規定,根據建筑物被雷擊后引起后果的嚴重程度,把建筑物分為三大類型,分別選擇從30~60m不同半徑的滾球予以計算。關于單支避雷針、雙支等高避針和雙支不等高避雷針保護范圍的具體計算方法,請參閱我國建筑物防雷規范GB50057-94的附錄4。